新西兰概况
概况
新西兰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国,
有着长达15000公里的海岸线,
在西海岸,怒海狂潮拍打着陡峭的悬崖和风化的石头。
而在东海岸,太平洋则温柔地在海湾和沙滩沿岸嬉戏,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壮丽的冰川,如画的峡湾,起伏的山脉,广袤的平原,亚热带雨林,火山地热,以及绵延数英里长的海滩,14个壮观的国家公园和九大顶级步道很好地保护了这些自然遗产,并将自然之美展示给公众。
坐落在太平洋西南一隅的新西兰包含两座主岛,分别是北岛(North Island)和南岛(South Island),周边海域点缀着斯图尔特岛(Stewart Island)和诸多更小的岛屿。新西兰北岛的中部有一条绵长的山脉,犹如脊梁般贯通全岛,将广阔的农田分隔在两边。北岛中部最突出的构造是火山和地热运动活跃的火山高原(Volcanic Plateau)。南岛也有一条山脊,那就是南阿尔卑斯山(Southern Alps),遥望着奥塔哥(Otago)和南岛东部的大片起伏的农地,以及一马平川的坎特伯雷平原(Canterbury Plains)。
除了雄伟的冰川、瑰丽的峡湾、嶙峋的高峰、广阔的平原,还有高低山峦、热带丛林、火山高地以及金银细沙铺成的千里海滩,种种美景,尽在新西兰。难怪这里越发受到电影人的青睐。
北岛近五分之一、南岛约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被山地占据。由于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相互碰撞,在北岛上从北往南挤出了一条山脉纵贯线。经过数百万年的冲刷和沉积,南岛的山间径流推开了一望无际的坎特伯雷平原,在北岛也铺起了大大小小的冲积扇。而新西兰最为肥沃、丰产的农场就分布在其中。
新西兰的秀美海岸线长达 15000 多公里,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风景。在北岛北端和东海岸的大多区域,您都会发现绵延开来的细沙海滩,无一不是游泳、冲浪和日光浴的完美场所。北岛西海岸的沙滩由于含铁质较多而颜色稍深。南岛北部也有不少美丽的沙滩,其余的海岸则岩石密布更具蛮荒气息。
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中有多条冰川,其中最大的要数塔斯曼冰川,游客漫步走到库克山的观景村就能一睹其伟岸身姿。新西兰最著名的冰川则是南岛西海岸的弗朗兹约瑟夫冰川和福克斯冰川。踏上登山和徒步运动的小径,就能轻松进入这些几千年前冰流开凿而成的巨大冰川峡谷。除了冰川漫步,您也可以体验直升机冰川观光——先飞上去,再走下来。
数千年来,地壳的消减作用让新西兰的一些区域沉入了地底。马尔堡峡湾和峡湾地区就是高山被大海淹没、形成壮美海峡和山谷的典型构造。这些地区拥有新西兰最瑰丽的景致——密林覆盖的山峰壁立千仞,伫立在波澜不惊的镜水海湾。峡湾的水体澄澈、幽深,平滑如丝,四周绿树葱茏,是乘船巡游和划皮艇的绝佳之处。
历史---新西兰拥有丰富而迷人的历史,融合了独特的毛利人和欧洲文化。
早期移民---毛利人
根据毛利人的说法,第一位登陆新西兰的探险家名叫库普(Kupe)。他凭借星星和海潮判断方向,乘着瓦卡豪罗(探险船)从玻利尼西亚的故乡哈瓦基出发,越过了太平洋。毛利人认为,大约1,000年前库普是在北部地区的赫基昂加(Hokianga)港登陆的。随后的数百年时间里,有更多瓦卡豪罗循着库普的脚步在新西兰的不同地区登陆。现在, 许多部落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瓦卡豪罗。
毛利人是打猎与捕鱼的专家。由于大部分人居住在沿海地区,捕鱼就显得非常重要。毛利人擅用陷阱和圈套捕捉原生鸟类,其中包括恐鸟(moa)这种全世界最大的鸟类。
在欧洲人进入之前和之后, 毛利人都是好战士。只有男人可担任战士,地位最高的武器是类似茅的泰阿哈(taiaha),这种武器,通常都带有美丽的雕刻,如今在仪式中依然在使用,具有很高深的使用技巧。另一种可怕的武器是棍棒(mere), 也带有美丽的雕刻,有些是用绿玉(pounamu)制成的。战士们满脸刺青(moko),舞枪挥棒,令人好生恐惧之感。
欧洲人的到来
发现新西兰的第一位欧洲人是荷兰探险家 —— 亚伯•塔斯曼(Abel Tasman)。他当时正在远征探索据称有着丰富矿产的“南大陆”(Great South Land)。1642 年,在找寻这片大陆的途中,塔斯曼看到了南岛西海岸的“大片高地”。为其命名“Staten Landt”(后由荷兰地图绘制者改为“新西兰”)。
在沿西海岸的航行中,塔斯曼在南岛最北端,也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黄金湾(Golden Bay)与毛利人进行了第一次接触。两艘坐满了毛利人的瓦卡(waka,独木舟)发现了塔斯曼的船。塔斯曼派手下乘小船与其接触,但在多方面的误会下,一艘瓦卡撞上了小船。在接下来的冲突中,四名塔斯曼的手下被打死。
塔斯曼始终没有踏上新西兰的土地,在沿西海岸而上后,他继续驶向了其它太平洋岛屿,随后返回位于荷属东印度(即现在的印尼)的巴达维亚(即现在的雅加达)。
詹姆斯•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奉命前往大溪地(Tahiti)观察金星凌日,同时他也肩负着在南海寻找南大陆的任务。1769 年的一天,库克的侍从杨•尼克(Young Nick)在吉斯本附近看到了一片土地(现被称为Young Nick’s Head)。库克船长成功地绕行了这片土地,并为其绘制了地图。之后,他又两度来新西兰探险,直至 1779 年在夏威夷遇害。
在 1840 年前,前来新西兰的移民主要是捕鲸人、猎海豹者和传教士。这些移民与毛利人进行了大量接触,尤其在沿海地区。毛利人和帕克哈(Pakeha,欧洲白人)的贸易往来频繁,一些欧洲人甚至与毛利人同住。毛利人部族之间常常发生战争,毛利人从欧洲白人处买来的枪支使战争更加惨烈。再加上欧洲人带来的疾病,最终导致毛利人口急剧减少。
怀唐伊条约
自18世纪末,库克船长发现新西兰之后,前往新西兰定居的人数与日俱增。截止到1839年,生活在新西兰的欧洲白种人(Pakeha)约计2000人。鉴于贸易者和定居者之间的活动的不断增加,英国政府于1833年任命詹姆士•巴斯比(James Busby)为英国公使(British Resident),以保护英国的贸易利益,遏制日益增长的冲突。
1835年,法国也看上了新西兰这块贸易和定居宝地,并开始大量购置土地。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英国王室与北部34个毛利酋长共同签署了一份《独立宣言》。宣布新西兰为英属独立国家,同时还宣布“未经毛利人许可,任何人/国家不得对新西兰拥有任何权利”。
1840年,威廉•霍布森上尉(Captain William Hobson)被派往新西兰担任行政长官,其使命就是通过与当地的毛利人酋长签订条约,取得英国对新西兰的统治权。
《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是1840年英国王室与毛利人之间签署的一项协议。它在新西兰建立了英国法律体系,同时,也确认了毛利人其土地和文化的拥有权。该条约被公认为新西兰的建国文献。
签署条约的地方和建筑物至今仍保存完好。 “怀唐伊历史保护区” 现已经成为一个旅游胜地,那里有一座大型的毛利会堂、一座殖民时期的教堂、一根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旗杆和一艘长长的毛利战船(waka taua)。
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
尽管新西兰仍拥有浓厚的殖民遗风,但已具有了强大的民族认同感。虽然新西兰目前仍是英联邦成员,并与美国保持着紧密友好的关系,但已有了非常独立的贸易和外交政策。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新西兰一直是无核区,其武装力量主要用于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和平。